埃里克·貝齊格
  美國神經科學家、應用物理學家,畢業於康奈爾大學,其主要貢獻是研發了用於分子生物學、神經科學的光學成像工具。威廉·莫納
  美國科學家,1953年生,是單分子光譜和熒光光譜領域的著名專家,現為美國斯坦福大學哈利·S·莫什講座教授。斯特凡·黑爾
  德國科學家,1990年從海德堡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是德國馬普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主任及德國癌症研究中心分部主任。
  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獲獎者們利用熒光分子為細小的物體“標記”,讓它們在顯微鏡下變得五彩繽紛,輪廓清晰,使科學家能在顯微鏡下一瞥納米級別的微小世界。——諾貝爾化學獎評選委員會
  據諾獎官網8日消息,美國科學家埃里克·貝齊格、威廉·莫納和德國科學家斯特凡·黑爾因開發出超分辨率熒光顯微鏡而獲得2014年度諾貝爾化學獎。此前外界預測的熱門人選美國華裔化學家鄧青雲未獲該獎,至此由數據機構湯森路透預測的4位有望獲得諾獎華裔科學家全部落空。
  獲獎以為是惡作劇
  很長時間以來,人們都認為光學顯微技術無法突破一條極限:它永遠不可能獲得比所用光的半波長更高的分辨率,這被稱為“阿貝分辨率”。然而,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的得主使用熒光分子,巧妙地繞開了這一極限。他們突破性的工作將光學顯微技術帶到了納米尺度。
  諾貝爾化學獎評選委員會在聲明中說,黑爾於2000年開發出受激發射損耗(STED)顯微鏡,他用一束激光激發熒光分子發光,再用另一束激光消除掉納米尺寸以外的所有熒光,通過兩束激光交替掃描樣本,呈現出突破“阿貝分辨率”的圖像。
  獲得諾貝爾獎,對黑爾似乎太過意外。他告訴諾貝爾獎基金會,接到電話時,他正在安靜地閱讀一篇科研論文,以為打來的是一個惡作劇電話。
  貝齊格、莫納則通過各自的獨立研究,為另一種顯微鏡技術——單分子熒光顯微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這一方法主要是依靠開關單個熒光分子來實現更清晰的成像。因此,這兩項成果同獲今年諾貝爾化學獎。
  三人分享680萬獎金
  今天,納米顯微技術已經在全球被廣泛使用,並且不斷在為人類做出新的貢獻。
  諾貝爾化學獎評選委員會在聲明中說,以上三位科學家的發現在真正意義上擴大了科學家們的視野,從此以後,科學家們就能在顯微鏡下看到生物細胞內納米級別的粒子運動的情況。他們可以看到微小的粒子是如何在神經細胞之間形成突觸的,也可以看到那些在帕金森症、阿茨海默症等等疾病的萌發中起到關鍵作用的微小蛋白質粒子,還能跟蹤胚胎分裂時單個蛋白質分子的運動軌跡。
  據悉,今年諾貝爾化學獎獎金共800萬瑞典克朗(約合680萬元人民幣),將由三位獲獎者平分。
  (韓旭陽)
  ■ 分析
  華人科學家為何落選諾獎?
  湯森路透預測與諾獎評審機構無關,候選人名單保密50年
  負責提供專業信息的英國湯森路透公司在開獎前預測了若干可能獲獎的人選,有4位華人科學家——張首晟、楊培東、錢澤南、鄧青雲被“提名”。但很遺憾,已經公佈的三項諾貝爾科學獎榜單上都沒有華人科學家的名字。
  人們可能會以為這些華人科學家就此“名落孫山”了?其實不是這麼回事。
  首先,湯森路透只是預測,它與諾貝爾獎評審工作無關。湯森路透是根據什麼做出預測的呢?這裡要提到一個指標,即科研人員發表論文的被引用情況。
  自2002年以來,被湯森路透說中的諾貝爾獲獎者已經有36位,其中有9位是在預測當年果真獲獎,有16位是在接下來兩年內獲獎。因此,有輿論認為它的預測可被看做諾獎“風向標”。
  此次被湯森路透“提名”的華人科學家張首晟,近些年來已獲多個國際獎項,含金量最高的當屬2010年獲得“歐洲物理獎”。有海外科技同行認為,得過這個獎的人早晚會獲諾獎。
  與奧斯卡之類的大獎不同,諾貝爾獎每年只公佈最終獲獎者名單,不公佈候選人名單,並對候選人信息設置50年保密期。因此,對於每年出現的各種“提名”爆料,其真實性須等50年後才能得到驗證。據新華社  (原標題:看清納米世界 三科學家齊摘諾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qufipipp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